中式建筑的屋顶防水,写出来可以是一篇古建筑学的巨著,区区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有古建大牛来做图文并茂的解答。
中式瓦顶建筑的基本防水原理,首先是角度,屋顶存水,必致渗漏,所以在屋脊部位屋顶的斜度较大,在60度左右,以利
水流急下,到了檐部角度减缓,在30度左右,利用下水的惯性从瓦当处冲出,加快排水可以减少80%的渗漏机会。
其次是防水层,在屋顶摆列的椽子上,一般会加盖一层木板,称作望板,用以承托苫背和瓦件,除了木质望板之外,还有
荆芭,瓦芭,席箔,苇箔,望砖等其他材料,在这一层上面使用泥灰做防水层,这个操作就是所谓的苫背。防水层先以白灰
膏封闭望板的缝隙,再铺青灰,类似于现在的混凝土,然后加上10厘米左右的灰背,以石灰和细粘土混合拍实,用以做刚性
防水。瓦件的叠加总会有渗漏,这是第二道防线。当然还有使用类似现在金属卷材的铅锡背,防水性能更佳。
最后才是瓦件,瓦的发明中国屋顶防水的巨大成就,铺瓦的工艺要求也相当严格,在灰背上设定沟距,自下而上,先铺设
滴水瓦,然后层层上铺,滴水部分应伸出檐口2公分,盖片瓦时注意上下瓦搭接应在5公分以上,一般为一搭二或一搭三,盖瓦时铺成的灰条要均;盖筒瓦时下面的灰要充实,灰不能过多外溢;挡沟要垂立放端,正脊要安平放直。所有瓦的安装都要注意接缝的处理,应感觉接缝自然、平整、美观。屋面瓦盖完后,对每垄筒瓦沟进行均匀的勾缝补隙,瓦沟逐步清理干净,达到用灰不见灰。 这样铺设出来的瓦顶,有的可历数百年而无渗水之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