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讲究组群式布局,由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创造出震撼的、有机的整体。在一处古建筑周边也常安置有各类陪衬建筑,满足建筑的各类要求。那常见的古建筑陪衬建筑有那些呢?
【华表】
华表常建在重宫殿、陵墓等要建筑屋,主要入口的前端。似柱不是柱,似塔不是塔,是作为一种标识的附属建筑,烘托建筑氛围。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以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如此看来,这对华表也不单纯是装饰品而已,还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石狮子】
狮子,中国传统文化瑞兽,在古建筑里极为常见。古人坚信其守门能辟邪。所以匠人在修建宫殿、陵墓、桥梁、府第及各类房屋建筑时,常常安放各式各样的石狮子。古建筑大门外常左右成对摆放,依男左女右阴阳哲学,左雄右雌,既显庄重威严,又寄美好祈愿,成古建筑关键文化符号。
【上马石】
上马石,作为合院住宅与大建筑群大门前不可或缺的小品建筑,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功能与文化意义。在古代,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尤其对于贵族、官员以及军人来说,骑马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方便这些人群上下马,尤其是穿长袍或携带武器装备时,上马石便应运而生。
上马石的设计一般包含两个台阶,第一个台阶和第二个台阶的高度不同,这样的设计可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人群使用。上马石表面有时会雕刻有花纹,以增加美观性和防滑效果。
上马石不仅仅是一个实用的物件,它还承载了一定的文化意义。在古代,上马石往往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通常只出现在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的宅邸门前。词语“上马”也常常被用来比喻开始新的职务或事业,寓意着官运亨通和事业成功。
【影壁】
影壁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一种建筑元素,经常在寺庙、民居等各种建筑类型中可以见到。简单来说,就是在大门前立一堵墙,类型多样,独具魅力。因主要起到屏障的作用,故称为影壁。因为一般面南而建,能接受阳光的照射,所以又称之为“照壁”。唐朝以前,有影壁的建筑往往是显赫人家,人们到此要下马,整理衣冠。透过影壁,可窥知院落主人的阶层、志趣、学养甚至抱负。它犹如书的序言,以点窥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序言”。
【牌坊】
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一般建在大门外轴线前端或建在大门内部院子中。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用来标明地名。牌坊也常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旗杆石】
旗杆石在福建、广东、江西客家地区比较常见,与华表有相似之处,但作用不同。古代科举制的封建社会里,族中倘有人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要在祠堂或围屋门前竖立石旗杆。由于觅石不易,于是有人便代之,旗杆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竖立后,两边再用两块石柱镶夹固定。
【阙】
阙的本身是一座用石块砌筑的一种建筑,似门,又不是门。一般在大建筑或重要建筑群体之前要建立双阙,使过往行人得知前方要出现一组大的或者是重要的大建筑群。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功能也由最初的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建筑,逐渐演变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
【经幢】
经幢是具有纪念及宣扬之意的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常建于寺庙内或寺庙附近。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后转衰,但到明清时仍有雕造。经幢一般可以分为幢座、幢身、幢顶3部分。幢体上所刻佛经,主要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有少数刻心经、楞严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