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福州市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已基本建成,将于春节前开街。与三坊七巷的“士商文化”不同,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展现的是农耕文化,“一街六巷”,30多栋古建筑点缀其中,具有独特的闽侯特色,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高的石头基座,是防洪的需要
航拍街区,"一街六巷"犹如鱼骨
主街旁有条小溪,叠石、鲜花,别有风景
主街长220米 街区呈“鱼骨”状
来到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入口立着一座20多米高的石牌坊,从入口往里是一条220米长、东南向西北延伸的主街,主街两侧分布着各个年代的古厝,还串联着6条巷子,呈“鱼骨”肌理。而在主街的后半部分是一个建有假山、水池的小型公园,公园旁是一座仿古戏台。
整个街区规划范围8.78公顷,存有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23处建议历史建筑、40余处传统风貌建筑。分多期开展,目前为一期项目,规划面积3公顷。
负责街区古建筑修缮工作的中城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林桂光介绍,目前,街区30多栋古建筑的修缮已经进入扫尾阶段,按照要求,相关工作必须在春节前完工,全力确保街区能在春节前开街。
迁来的古厝 有高达数米的石头基座
在林桂光的带领下,记者进入街区。街区内的古建筑风格和三坊七巷内的有较大差异,多是“独栋”,除了民国风格建筑外,其余均为木结构的民居。
林桂光介绍,街区内的30多栋建筑,最大的建筑占地90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三四百平方米,涵盖了明朝、清朝和民国三个时期,其中有8栋是从荆溪镇和竹岐乡迁建来的。
记者注意到,从竹岐乡迁建而来的几栋古宅均有石头基座,基座高的有两三米,矮的也有一两米,大厅的周围用石头修边,也没有高耸的马鞍墙。
林桂光介绍,这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下发展出来的民居风格,以前,在闽江两岸,如果是土墙,洪水泡过后容易倒塌,而木结构的房屋较为稳固,受洪水冲击小。此外,发洪水时,居民可以跑到二楼避水,且没有了高耸的土墙,也可以让洪水退得更快。
开敞式院落 有别于“三坊七巷”
闽侯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林升介绍,在街区中的不少古民居建筑为福州近郊平原典型的开敞式院落民居,与城区的带封火墙的合院式民居、山区堂横式的合院民居相比,在平面布局上有较大的差别。这一类的民居,在福州分布面积较为有限,主要在福州南郊的仓山,闽侯沿闽江的竹岐、甘蔗、上街等地。
据介绍,这种院落,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展示的是古人开放、包容、善良的品德。在闽侯沿江一带流传着一句俚语,大意为“雨天里陌生人可以进屋内躲雨,当房子的主人”。
林升说,这些建筑,有的年代久远,比如竹岐乡春风村255号,属于明代建筑,建筑构架保存完整,雕刻较为精细。同时,该建筑的后檐做垂柱挑檐,一行出头梁直接穿过垂柱,与福州其他地区垂柱骑梁的做法有所不同。
林升介绍,这些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展示的是农耕文化。它和三坊七巷展示的“士商文化”一样,都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侯县花大力气迁建,展示了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的理念。
闽侯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中国喜娘之乡”、“中国金鱼之乡”、“中国橄榄之乡”等称号,这些文化都将融入街区的文化中,同时,还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比如闽侯非遗技艺传习馆、雪峰高山茶文化体验馆、闽侯老字号美食馆、闽侯工艺品主题文化展销馆、闽侯金鱼文化体验馆、闽侯伴手礼精品店、精品书店、咖啡吧等。
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后,将与周边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闽都民俗园、闽侯县博物馆串联成线,打造昙石山文化民俗旅游区,力争于2020年联合申报创建成功国家4A级旅游区。
西安东申仿古瓦厂家专注于生产和加工仿古金属瓦,铝合金仿古瓦,合金瓦,金属仿古瓦-仿古瓦生产厂家;实力厂家,历经10年项目经验,数百家客户口碑点赞;欢迎来厂考察;
|